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福建省2016-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刘菁, 陈阳, 林代华, 肖方震, 林文, 王加熊, 韩腾伟, 刘维俊
摘要272)      PDF (576KB)(913)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6-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种群分布和带病毒情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HFRS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18年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HFRS病例资料和宿主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6-2018年福建省共报告HFRS病例1 184例,年均发病率为1.02/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17%。病例主要集中在南平、泉州和三明市。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和11-2月,春季峰值略高。高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为65~70岁和60~65岁。全省监测点共布放有效鼠笼12 854笼次,捕鼠845只,平均鼠密度为6.57%;共检测鼠肺845份,阳性48份,3年平均带病毒鼠指数为0.06。 结论 2016-2018年福建省HFRS发病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鼠密度和带病毒率较高,存在HFRS暴发风险。建议继续开展疫苗接种和科学灭鼠防鼠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1, 32 (3): 329-3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4
DNA条形码技术在福建省鼠种鉴定中的应用
刘维俊, 徐国英, 肖方震, 林代华, 刘菁, 韩腾伟
摘要289)      PDF (985KB)(907)   
目的 以福建省常见鼠种为研究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应用于鼠种鉴定的可行性。 方法 2017-2018年采用笼日法获得福建省部分地区的5属11种共77只鼠类标本,经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序列测定获得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序列,通过同源性比对、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鉴定鼠种,并与经典形态学鉴定结果比较。 结果 所有标本均可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片段条带,并且均在GenBank数据库中匹配到相对应的已知鼠种,且同源性均在97.88%及以上;标本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5.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21%,种间遗传距离明显高于种内遗传距离;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种鼠种均聚于同一分支上,且置信度高。77只鼠类标本中,有3只鉴定结果有差异,经形态学再鉴定,发现现场鉴定结果有误。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可作为形态学鉴定的补充,可应用于福建省常见鼠种鉴定工作中。
2020, 31 (2): 175-17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11
福建省部分地区首次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
陈阳, 邓艳琴, 林代华, 肖方震, 林文, 王加熊, 韩腾伟, 刘菁, 刘维俊
摘要328)      PDF (589KB)(806)   
目的 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类型及范围,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9-2017年选择15个监测点进行HFRS宿主动物调查。采用笼夜法捕获鼠形动物,计算鼠密度及构成比,应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HV)抗原检测及分型。 结果 15个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7.05%,褐家鼠是主要鼠种,携带汉城型HV(SEOV);平均鼠带病毒率为6.27%,褐家鼠占83.78%;平均带病毒鼠指数为0.07,龙海市带病毒鼠指数最高为0.12。首次从安溪、沙县、龙海、漳浦、德化、武平、云霄及清流县(市)的褐家鼠中检出HV抗原,从华安、将乐和明溪县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HV抗原。 结论 首次证实11个调查点存在HFRS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以褐家鼠为主,携带SEOV。福建省HFRS家鼠型疫区开始向南部及西部地区扩散,疫区分布十分广泛。
2019, 30 (6): 692-6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6.023
福建省5县(市)鼠类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调查研究
刘维俊, 肖方震, 林思娴, 韩腾伟, 周淑姮, 邓艳琴
摘要305)      PDF (595KB)(823)   

目的 初步了解福建省部分地区鼠类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状况及其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 于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采用笼日法在邵武、古田、石狮、闽侯、长乐5个县(市)捕鼠,采集鼠肝、肾等组织提取核酸,并通过巢式PCR法对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进行基因扩增,应用MEGA 6.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捕鼠192只,其中家栖鼠81只,占捕鼠总数的42.19%(81/192);野栖鼠111只,占57.81%(111/192)。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鼠4只,占捕鼠总数的2.08%(4/192),其中家栖鼠1只,占家栖鼠总数的1.23%(1/81);野栖鼠3只,占2.70%(3/11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邵武标本SW14与石狮标本SS53均为法雷斯疏螺旋体(Borrelia valaisiana),二者分别与法雷斯疏螺旋体型分离株R48(B.valaisiana isolate R48,EU160458.2)、法雷斯疏螺旋体分离株11(B.valaisiana isolate 11,JX888445.1)在基因序列上一致或高度相似。邵武标本SW15与古田标本GT38均与以上法雷斯疏螺旋体基因序列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调查的5个县(市)鼠类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与周边省份一致,为法雷斯疏螺旋体。

2019, 30 (3): 320-32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3.021
福建省2013-201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
陈阳, 林代华, 陈亮, 王加熊, 韩腾伟, 刘维俊, 肖方震, 林文, 李述杨, 邓艳琴
摘要330)      PDF (865KB)(726)   

目的 掌握福建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福建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笼夜法捕获鼠形动物,计算鼠密度及构成比,应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HV)抗原检测及分型。结果 2013-2015年福建省报告HFRS患者1 309例,平均发病率为1.16/10万。疫情分布广泛,邵武、晋江、石狮市发病数位居全省前3位,邵武市、松溪、政和及周宁县发病率均>5/10万。室内平均鼠密度为6.83%,褐家鼠为主要鼠种,其携带汉城型HV(SEOV);混合型疫区野外平均鼠密度为5.60%,黑线姬鼠为主要鼠种;首次从云霄、清流和明溪县的褐家鼠及黄胸鼠中检出HV抗原。结论 福建省HFRS的宿主动物以褐家鼠为主。2013-2015年福建省HFRS疫情严重,邵武市、松溪、政和及周宁县的HFRS发病率均高于中发县,应做好防鼠灭鼠工作,对重点人群推广使用HFRS双价疫苗,降低发病率,严防鼠传疾病暴发流行。

2016, 27 (6): 594-5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6.019
吉林省城区2015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刘维, 彭渤, 郭建华, 赵岩
摘要245)      PDF (270KB)(646)   

目的 掌握吉林省蚊虫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控蚊媒传染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于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9个市(州)城区开展蚊虫密度监测。结果 共捕获成蚊13 397只,隶属2亚科3属4种,其中淡色库蚊(46.33%)为优势种。全年平均蚊密度为1.00只/(灯·h),成蚊密度的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8月。结论 初步掌握了吉林省城区蚊虫的种群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公园、医院和农户的绝对优势种,牲畜棚的优势种为刺扰伊蚊,全省6-9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2016, 27 (5): 513-51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27
2006-2007年吉林省蜚蠊种群监测
季江海, 彭渤, 刘维
摘要1525)      PDF (325KB)(868)   

【摘要】 目的 掌握吉林省蜚蠊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统一使用粘蟑纸诱捕。结果 吉林省9个市(州)的美洲大蠊所占比例较少,德国小蠊已占95%以上。蜚蠊以3月和7-9月为活动高峰期。结论 德国小蠊现已成为吉林省各地的绝对优势种。提示应将其列为今后防治的重点。

2009, 20 (2): 171-172.
杀虫剂毒力测定中半数效应的计算方法
季江海;彭渤;刘维
摘要390)      PDF (86KB)(1279)   
有机磷杀虫剂对致倦库蚊群体抗性相关酯酶的选择作用
徐建农; 瞿逢伊; 刘维德
摘要1121)      PDF (1296KB)(669)   
广东佛山有机磷抗性致倦库蚊群体中有8种高活性酯酶B(EB),本实验用两种OP杀虫剂(马拉硫磷和倍硫磷)处理现场蚊虫,观察存活个体酯酶类型的变化,发现耐受95%致死剂量的马拉硫磷个体只带有EB1,而耐受96%致死剂量倍硫磷的个体表现3种EB,但EB1比例上升,说明3种EB对不同的OP有不同的选择优势,EB1的抗性效率较高。讨论了多种OP压力对抗性相关酯酶产生的影响。
我国蚊类抗药性发展动向
刘维德
摘要1098)      PDF (1462KB)(572)   
本文论述30多年来我国蚊类对有机氯抗性、有机磷酯剂抗性和拟除虫菊酯抗性三个阶段的发展历史。BHC在停用后抗性已明显下降,有机磷酯剂抗性在70年代虽曾发展广泛,但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拟除虫菊酯抗性则正在发展。作者提出BHC和敌百虫仍可适当应用的观点,并提出对kdr因子应予充分注意。
球形芽孢杆菌在蚊幼虫体内繁殖及与残效关系的研究
陈宏伟; 刘维德
摘要1124)      PDF (1144KB)(728)   
本研究发现,在实验室条件下,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简称B.S)能在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尸体内繁殖。无论何种水质,B.S.均能利用蚊幼虫尸体作为培养基而生存和繁殖。在蚊幼虫摄食B.S.24小时后出现一个数量的低谷,可能为部分B.S.被幼虫肠道消化所致。随后出现持续上升,至96小时B.S.数量达到高峰,且B.S.营养体形成它的对蚊幼虫高毒性的孢子形式。随着幼虫的腐败,B.S.被释放到水环境中具高毒效。但野外现场观察,这种利用尸体为培养基增殖现象,即使在幼虫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也不能达到控制幼虫孳生的目的,并无灭蚊的实践意义。